4月9日,在淅川县城一个老旧小区的狭窄两居室内,86岁的李仲显双手微颤地拿起一张张泛黄的照片,娓娓向记者回忆起那段峥嵘的岁月。这些尘封已久的老照片告诉我们,眼前这位清瘦矍铄的老人,竟然是曾打下过敌机、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战斗英雄。
李仲显在讲解老照片
军营热血铸国威
3岁便没了母亲的李仲显,吃百家饭、穿百家衣长大。后来,他在乡邻帮助下走进学堂。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,埋头苦读,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1953年,李仲显在选拔中脱颖而出,成为一名军校学生。
军校毕业后,李仲显投身战斗机自动化控制研究。他深谙“取得制空权才能更好地捍卫国土”的道理,将一腔报国热血化为工作动力,和战友经常夜以继日泡在实验室。后来,敌对势力使用U-2型高空侦察机对我国进行战略侦察,这种侦察机飞得高、飞得快、续航时间长,一时称霸领空。1962年9月9日,李仲显所在的部队首次击落敌军飞机。周恩来总理闻讯后高兴地说:“很好,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!”不久,李仲显作为参战有功人员,受到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此后几年间,李仲显所在的部队共击落U-2型飞机5架。
因为工作涉密,李仲显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,他严格遵守组织纪律,5年中,没和老家的妻儿通过一封信,甚至连老父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。
军人意志建事业
1975年10月,作为正营级干部的李仲显转业回到淅川。当时的淅川,交通不便,一片贫瘠。谈及当初为何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,李仲显告诉记者:“我的根在淅川,当时家乡啥都没有,我想回来为家乡做点事。”
当时,淅川县决定在全县普及有线广播,有点技术的李仲显被分配到淅川县广播局任副局长,主要负责淅川广播线路的普及和电视台的组建工作。一年四季,他带着工人,冒着寒风,顶着酷暑,挖坑栽杆、爬杆架线。1979年,终于建立了淅川县第一个临时电视转播台,该县人民终于能看到电视节目了。为保障信号稳定,逢过年别人合家团聚,他都坚守在转播站。
1981年,淅川县滔河到盛湾的广播线路开建,其中最难的地方就是广播线路要跨过800米宽的丹江河。李仲显带领工人不分昼夜,克难攻坚,那一年,他有203天的时间食宿在工地。回忆起曾经去工地找父亲的事,李仲显的二女儿李伟记忆犹新。那次,刚上初中的李伟去工地找父亲,见面的一刹那,李伟泪如雨下:一个月没见,父亲胡子拉碴,老了许多。山上没有房子,他们就睡在玉米杆搭的小棚里,没有水,就吃下雨后窝在泥坑里的脏水。因为在地上睡的时间太长,李仲显落下了腰疼的毛病。
作为一名军人,李仲显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部队;作为一名军转干部,李仲显把一腔热血献给了家乡;作为一位家长,李仲显把儿子李智敏送到部队,又将孙子李帅兵送入军营,演绎了一家三代人参军的最美故事。